調整文字大小 回 NCC 首頁 瀏覽其他期 NCC NEWS 列印本頁面 分享本頁面 開啟搜尋視窗 選單
第17卷・第1期 中華民國112年6月出刊 關閉章節選單

線路暢通 推動智慧生活 屋內電信配線與數位家庭及
智慧建築的關係
文・劉時淼

一、前言

自民國79年下列兩本施工規範出版後,臺灣的建築物才開始有標準的建築物通信網路技術規範。33年後(民國112年)建築物通信線路網隨著電信服務的演進,發生了很大的變化,從單純的電話配線,演進到「光纖到府」,增加乙太網路及無線接取,在應用上出現數位家庭及智慧建築,大幅改變了屋內電信管線的設計及建置方式。配線就是電信網路的延伸,電信交換及傳輸設備不斷升級,建築物屋內終端設備也隨之更新。

臺灣第一及第二本屋內電信管線規範
圖1|臺灣第一及第二本屋內電信管線規範

用戶終端設備從最早的電話,加入傳真機、數據機,最後為電腦。網路設備從最早電話分機的開關,延伸為PBX,到現在的網路交換機;通信形式從點對點演變為點對多點;信號傳輸則從類比轉換成數位。

目前「CLE-EL-3600建築物屋內外電信設備設置技術規範」(以下簡稱CLE-EL-3600)的配線概念,主要源自圖1右側所列之施工規範。民國79年電話成長達到巔峰,也是網際網路開始的年代,當時電信總局注意到這個趨勢,於是訂定上述兩本規範,內容從引進管、管道間、垂直及水平配線到總箱接地,甚至有主配線室,即所謂「中間配線室」 (Intermediate Distribution Frame, IDF)1,但電信室的觀念尚未形成,直到民國86年才有電信室的規定。

屋內電信線路設備的功能隨著建築物規模變大而增加,線路的頻寬因網際網路連線也必須擴大。線路設備從過去的屋內配線箱演變為電信總箱,民國85年又將總箱擴大為電信室。線路種類從早期的PE-PVC電纜,提升到網路線,現在又升級成光纖。無線通信WiFi也加入屋內通信行列,扮演觸鬚的角色,行動通信(未納入審驗範圍)也局部加入,連完工審驗作業也跟著改變2

二、屋內有線與無線通信

屋內線路有三種,PE-PVC電纜、網路線及光纖。WiFi(Wireless Fidelity)有公共及私人兩種,前者本文定義為連接電信網路黑盒子,由電信公司所提供,後者為社區或家庭出資裝設,亦可連接電信網路。

()PE-PVC電纜

民國60年代,自臺灣電信大力推動「鄉鄉有電話」與「村村有電話」開始,PE-PVC電纜就出現在屋內電信網路。當時屋內配線雜亂無章,亦無管道的觀念,都是沿著牆壁或樑柱用卡釘敲打固定的明線方式,線路外露致品質無法維持。為了改善此一亂象,當時內政部與交通部聯手合作,制定如圖1所示之兩本規範3

因當時語音通信是大宗,需要的頻寬不大,PE-PVC電纜足以因應。民國80年代網際網路出現,其通信形式與電話的類比通信大不相同,電信網路開始全面數位化。民國90年代電腦出現在家裡,解決之道是用PEPVC電纜的心線連接電腦的黑盒子,黑盒子到電腦的那一小段使用網路線(當時是Cat 3等級),但因市場技術因素,電腦和電話不得使用同一對心線。

電腦不斷升版4加入通信行列後,外線銅纜通信感到吃力,很難將電腦資訊快速送達用戶端,更何況屋內還有一段PE-PVC電纜。於是電信公司想辦法增加通信頻寬,把光纖布放到鄰近點(Fiber To The Curb, FTTC),縮短銅線長度以提升通信速率,勉強利用後半段電纜及屋內的PE-PVC電纜,解決最後一哩路的頻寬壓力。

迄今,屋內PE-PVC電纜仍然不動如山,有三個原因:1.在民國90年代,電話是居家用戶主要的通信管道,且不受停電的影響;2.法規規定屋內必須有PE-PVC電纜;3.更換屋內電信線路是相當困難的事,非一般住戶所能做到。

為了因應市場需求,電信公司推出ADSL,利用濾波器,在同一對的PE-PVC電纜心線可以使電腦上網和講電話同時進行,暫時紓解了PE-PVC電纜的通信壓力。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(以下簡稱NCC)則與時俱進,新版的CLE-EL-3600將光纖及網路線列入屋內配線規範,永遠解決這個問題。

()網路線

真正促使網路線升級的是商辦大樓的通信,民國90年代,中小企業開始使用乙太網路並引進網路交換機。在此同時,中小企業已使用電話總機(PBX)多年,於是網路交換機和PBX並存於辦公室某一個角落,而電腦和電話則放在同一辦公桌上。

絕大多數的商辦電話離總機的距離不超過100公尺,但網路線有一個特點,長度越短則傳輸速率越高,若為了電腦的傳輸把辦公桌移近交換機,大家都聚在小範圍內,顯然並不理想。最好的辦法是提高網路線傳輸速率供電腦使用,同時也可以連接電話,並保持100公尺的長度,這就是現在網路線長度不得超過100公尺的由來5

西元1989年,電纜中盤商Anixter推出自家規格與等級的網路線,速率10Mbps,距離100公尺。西元1991年被美國電信工業協會(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 Association, TIA)認證為Cat 3網路線,往後30年的網路等級都以此為基準。Cat 4和Cat 5因傳送高速率時串音嚴重而不被認可,曇花一現。西元2001年Cat 5e出現,因串音特性佳被認可,傳送速率100Mbps,長度100公尺。此網路線內有四對線,兩對接電腦,另兩對接電話,也就是一條網路線可同時供電話及電腦使用。

由於配線施工效率的需求及通信技術的演進,一條網路線同時接電腦及電話的思維開始起了變化,電腦單獨使用一條網路線,電話線繼續使用原來的PE-PVC電纜或另一條網路線的概念,於焉形成。西元2004年Cat 6問世,傳送1Gbps,四對線全用來接電腦,距離100公尺。西元2009年推出電腦專用的Cat 6A,傳送10Gbps,距離還是100公尺。

CLE-EL-3600已經把宅內配線箱後端的室內水平配線升級成Cat 6等級,並預留電話及電腦插孔。雖非為了數位家庭,然日後屋主建置數位家庭配線時,也可以局部的用上,但垂直骨幹仍保留PE-PVC電纜,因銅線電話的使用仍大有人在,且頻寬不大的公共物聯網也可以用上。

()光纖

早在西元1980年代日本NTT就有「光纖到府」的概念,因屋內格局、技術成本及市場尚未成熟,直到西元2000年後才在世界各地發展起來。其實我國早就為「光纖到府」做準備,民國86年4月11日訂定「建築物電信設備及空間設置使用管理規則」,即規定「電信室」的設置,為未來的寬頻通信舖路。這期間臺灣社會持續變動,高樓層(20層以上)的集合住宅已出現,國營中華電信成立。建築物電信管線設置不再受到圖1所列之規範束縛,市場開放由消費者決定電信管線的建置,光纖慢慢的進入宅內。直到民國94年101大樓完工後,臺灣的「光纖到府」才真正蓬勃起來。

電信室及光纖的出現,堪稱為一場屋內配線的「大演進」(Big Evolution)。有了電信室,電信專用的空間變大,有足夠的空間擺放終端設備及光電元件。外線的引進數量及種類比以前多,有各家電信公司的電纜及光纜,也有CATV光纜及同軸電纜,甚至也使用行動基地臺天線配線。

光纖質輕、細徑、頻寬大、不受電磁波干擾,所以由光纖構成的光纜直徑相對於銅纜小了許多。縱使大樓內的用戶數增多,光纜所占的空間仍然不大,要不是PE-PVC電纜及同軸電纜仍存在,電信線路所占電信管道間面積將大幅縮小。

光纖有兩種,一是傳輸量大又可做長距離通信,電信線路使用的「單模態」光纖;另一則是傳輸量也算大,但無法做長距離傳送,只用於區域網路的「多模態」光纖。CLE-EL-3600所做的光纖審驗都是單模態光纖,因為電信線路只使用單模態光纖。

光纜也有兩種:一是緊束型光纜(OS1),即光纖被緊緊的束縛在光纜內,動彈不得,該類光纜適用於屋內,因為屋內垂直多且環境穩定,是最典型的微簇型光纜;另一種是鬆弛型光纜(OS2),光纖可以在光纜的套管內滑動,適用於屋外,因為屋外的線路距離可能很長且大部分稱水平狀態,布纜時光纖因鬆弛而不受布放張力及外在溫度變化的影響。

這兩種光纖與光纜可以產生下列各種組合,不過,屋內配線有時也用OS2+單模態光纖,如氣吹式光纖,算是比較特殊的光纜。

  1. OS1+單模態光纖:用於光纖到府,如微簇型纜;
  2. OS1+多模態光纖:用於乙太網路的骨幹,連接網路交換機;
  3. OS2+單模態光纖:用於長距離電信網路;
  4. OS2+多模態光纖:用於園區建築物之間的聯絡。

()無線(WiFi)

無線最大的好處是擺脫線路的拘束,在接收的範圍內可自由移動。所有的無線都需要一個接取點(Access Point, AP),就裝在從交換機或黑盒子出來的線路末端。

無線的裝置有兩個問題必須克服,首先是涵蓋範圍,必須與工作範圍相符,一個工作範圍內可能需要數個AP,但會受到屋內牆壁及隔間吸收或反射電波的家俱用品影響,因此AP點必須很仔細的選擇;其次是資安,任何一個AP都是潛在的駭客入侵點,無線上網要過濾使用者的身分,有些公共場合上網也要靠密碼防範不速之客入侵。

WiFi上網速率會隨著使用者與AP間的距離增加而下降,就典型的AP而言,如果屋主向電信公司申請的速率是100Mbps以上,可允許5~10人同時上網。一般家庭或小型辦公室只要一只AP就足夠,大型的透通辦公室或大賣場可能需要數個AP,才能有效的涵蓋。依經驗法則,如果中間沒有阻礙,通常在室內以30~90公尺,室外約600公尺作為一個AP的設置點。若中間有阻礙,則調整涵蓋功率,其他影響AP數量的是使用的網路速率、使用者的數量及使用的空間。

三、數位家庭

典型的數位家庭,其實就是在家裡建置一個連接物件的乙太網路,數位家庭的建置僅涉及私人空間,數位化的程度因各家而異。新的建築物在交屋前或多或少已有數位家庭的建置(如門禁、對講、照明等),所使用的線路與審驗無關,但其對外連線仍在審驗的範圍內,交屋後裝潢時可能會增加物件點及多項功能。

如圖2所示,右下角的「智能箱」即L2網路交換機加一臺小電腦放在配線箱內,是數位家庭的大腦,透過網路線與各感應元件通信。各元件都指定一個IP,利用此IP可啟動或關閉某個元件,可以控制照明、燈泡顏色(燈座本身必須有此功能)、開關時間、磁簧開關的動靜、家中長者如廁時萬一觸動的緊急壓扣等。圖中有家庭WiFi,對各元件傳達遙控器的指令,亦可透過FTTH與外面聯絡,或控制家中的數位元件。

數位家庭元件需要的頻寬不大,而且宅內的線路長度通常在30公尺以下,Cat 6等級以下的網路線即夠用,甚至於用「信號線」即可。CLE-EL-3600目前審驗的宅內水平配線都是網路線,雖然臥室及客廳甚至於廚房都已布設水平網路線,但其數量可能不足,或屋主購屋後自行裝潢,造成既有的線路路由不對。宅內線路的產權歸屬屋主,屋主可以另行布設線路,或搭配無線AP把涵蓋擴及整個屋內。

數位家庭架構示意圖
圖2|數位家庭架構示意圖

無線通信在數位家庭中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,常見家庭WiFi依頻寬有2.4GHz及5GHz兩種,茲分述如下

()2.4GHz WiFi

2.4GHz頻帶最常被使用,也是標準頻帶。因此很多的無線電器,像微波爐、無線電話、藍牙、無線攝影機等都使用這個頻帶,造成交通擁塞且互相干擾,通信速率因而慢下來,甚至於斷訊。

2.4GHz WiFi的頻帶從2.4835GHz開始,以20MHz為間隔,切割成14個頻道,如圖3所示。因為2483.5MHz到2500MHz可能會干擾相鄰「正在合法使用」的頻段,故第12、13頻道通常不被使用(但低功率時可以)。第14頻道在2.4GHz之外,除了日本,沒有其他國家在使用,說明白一點,2.4GHz頻帶只有11個頻道可以自由使用。

2.4GHz頻譜與頻道
圖3|2.4GHz頻譜與頻道

這11個頻道每頻道只相隔5MHz,顯然會重疊,表示隨意使用的話,干擾必定發生。再仔細觀察圖3,會發現在任一時刻,只有一個「3頻道群」可以在不被干擾的情況下通信。有「2、7、12」頻道群及「3、8、13」頻道群,但第12、13頻道通常不被使用,所以「3頻道群」變成「2頻道群」,真正的「3頻道群」只剩下「1、6、11」頻道群。

()5GHz WiFi

如圖4所示,5GHz頻帶的使用不像2.4GHz那麼普遍,使用的電器較少,所以不那麼擁擠,干擾或斷訊的情事較少。頻段從5.17GHz到5.835GHz,切割成UNII-1、UNII-2、UNII-2 Extended(UNII-2延伸)、UNII-3和ISM等四大塊。UNII-1純室內使用,UNII-2及UNII-2Extended也是室內使用,必須採用機動選頻(Dynamic Frequency Selection, DFS)和傳輸功率控制(Transmit Power Control, TPC)技術。UNII-3及ISM也限於室內通信,但須使用「短距器材」(Short-Range Device, SRD)及TPC(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)通信使用。

5GHz頻譜與頻道
圖4|5GHz頻譜與頻道

也是以20MHz為單元將整個頻段切割成25個頻道,完全無重疊,故通信速率高且順暢無阻。理論上,5GHz頻帶可傳送速率達1Gbps或更高,為了提高通信效率,經常把兩相鄰頻道綑綁成一個頻道,例如2個20MHz綑綁成40MHz頻道,或兩個40MHz頻道綁成一個80MHz頻道,或兩個80MHz綑成一個160MHz頻道。

()2.4GHz與5GHz的不同

兩者在使用上各有所長,在傳輸速度上,2.4GHz低於5GHz,但涵蓋的範圍較大。5GHz速率高,但涵蓋範圍小,而且很難穿過固體、水泥鋼筋樓板及牆壁。

如圖5所示,綠色為2.4GHz黑盒子放在樓下,信號可傳送到二樓屋內每個角落。紅色範圍為5GHz,涵蓋範圍僅侷限於同樓層。要用那一種頻帶?端看使用者需求。2.4GHz在屋內到處可用,但速率較低,如果家裡空間很大,2.4GHz是個不錯的選擇。5GHz速率高,但到了隔壁房間可能就收信不良。倘若只是套房般大小,5GHz是首選,也可用延伸器擴大5GHz的涵蓋。如果魚與熊掌都要,可用有三根天線的雙頻帶WiFi AP。

2.4GHz與5GHz涵蓋示意圖
圖5|2.4GHz與5GHz涵蓋示意圖

四、智慧建築

智慧建築的建置發生在社區的公共空間,會做智慧建築的絕大部分是新建的商辦大樓或集合住宅。舊的建築要做智慧建築,因關係到各住戶或產權擁有者的權益等問題而困難重重。

在「智慧建築」(Smart Building)出現之前,有一個行之已久的概念叫「建築自動化」(Building Automation, BA)。所謂的自動化就是把屋內各弱電系統,如消防、門禁、停車、照明、機電控制等,利用電腦並依大樓管理委員會的意志,指揮這些系統「各自運作」。各系統的運作完全自動化,表現得相當「聰明」。但是,當社區發生全面性緊急狀況時,需要各系統互相配合(如火災停車場閘門打開、啟動智慧照明系統、廣播系統等),如果各自運作的系統沒有總指揮,可能產生「一人一把號,各吹各的調」的窘境,故需要更高階的整合與智慧的協調,因而出現智慧建築。

建築自動化所需的硬體設置也是一種累贅,一個系統一臺電腦,好多個系統就有好多個電腦,全部放在中央監控室,不但耗能又占空間,而且每三、五年又要升級一次,要花費經費也要人力。智慧建築則把這個問題利用「系統整合」,將所有系統信號匯流到一臺大電腦內互動,形成一個智慧平臺,透過「應用介面」(Application Interface, API)利用有線及無線方式,對各個元件進行「資通信」(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, ICT)處理,以產生智慧運作,使自動化升級到智慧化。

在臺灣常見的智慧建築設計如圖6所示,各弱電系統都靠著社區內配線,把控制信號匯流到中控室。每一智慧元件各分配一個IP,利用社區網路與中央監控室的平臺互動。

智慧建築內的網路,在運作上可分為外網及內網,前面提到的數位家庭,既是內網也是外網,因為使用者在外與家內元件通信的機會很大。建築線以內的社區網路是內網,運作範圍只限於建築線以內,也有對外聯絡的需要,所以有內外網整合的項目,整合點都發生在中控室,也有少部分利用雲端放在電信機房。

這裡所謂的「中控室」,在建築自動化時代確實有騰出一個空間,放置各系統的電腦設備。然而隨著電腦功能越來越強,體積變小,這些電腦就放在守衛室的牆面或桌子上,用大螢幕監控社區各個角落。

智慧建築示意圖
圖6|智慧建築示意圖

五、屋內電信網路與智慧建築的「線路」關係

智慧建築在臺灣已推行有年,但一直不太落實,主因是其基礎網路架構沒有法律規範。附帶的原因更多,主管機關只推行不強制建置、電機技師不參與設計、真正的設計者線路專業不足(可能無線路技術士證照)、建築物主事者未居高點協調及認證標準張冠李戴等。

智慧建築是以「指標項目」來判定智慧等級,分為「基礎設施指標」及「功能指標」兩個部分。基礎設施指標有綜合布線、資通信、系統整合及設施管理等四大項;功能指標有安全防災、健康舒適、貼心便利及節能管理等四項。這八大項中除了基礎建設的「綜合布線」與CLE-EL-3600的電信屋內線路有「一點點」關係外,其他的均完全無關。

綜合布線是智慧建築的神經系統,扮演著社區智慧軟體運作資訊傳遞的角色,不是那麼難建置,但卻相當重要。

()綜合布線的真面目

綜合布線設計時,必須考慮下列六個「非CLE-EL-3600電信線路設計時」所考慮的因素:

  1. 涵蓋範圍:無線涵蓋?有線涵蓋?兩者要如何搭配?
  2. 容量:多少智慧元件及使用者?有些智慧元件的擺設點,極可能因屋內格局臨時變更設計而取消或增加,線路到不了的角落會影響AP的數量。
  3. 干擾:無線智慧元件可能受到來自其他系統的電磁波干擾,任何使用相近頻譜的系統都可能彼此干擾而影響智慧運作。
  4. 設備放置空間:建築物電信線路空間的規劃,本來就沒有考慮綜合布線的存在,建置時可能侵犯電信線路的設備空間。
  5. 電力供應:無線AP或繼電器要利用在地交流還是POE供電?
  6. 現場線路路由設計:固然可從建築物的平面設計圖設計線路,但必須現場察勘才知道,要如何與既有的電信線路共存。

綜合布線是「區域網路」(私有物聯網),不是「電信網路」,但一直被誤認為電信網路,「2016智慧建築評估手冊」規定了下列事項6

  1. 必須支援FTTB或FTTH;
  2. 一定要Cat 6等級以上(其實Cat 3就夠了)
  3. 要支援速率300Mbps以上(智慧元件除了攝影機的速率經壓縮變為2~3Mbps以外,其他的都是kbps)
  4. 電纜布線與資訊布線(CA/OA/BA)整合等。

就是因為這些規定,業主為了拿到智慧標章,在綜合布線加了很多不該有,但得到標章後卻晾在一旁的功能,造成綜合布線非驢非馬。

()電信線路與綜合布線可以部分共存

雖然綜合布線不是屋內電信線路,所用的骨幹線路(不含末稍的信號線)100%和電信線雷同,如光纖、網路線、PE-PVC電纜心線(用於智慧三表的物聯網)

整個智慧建築的綜合布線與下列三者有關:建築師設計的建築物空間、電機技師設計的屋內電信線路,以及電機技師公會及電信工程工業同業公會審驗施工後的線路。

如果智慧建築主事者(建設公司)能夠做到下列三件事,綜合布線會很容易建置:

  1. 在建築師設計屋內格局時,把綜合布線的設備空間納入考慮並預留必要空間。關於這一點,目前新建大樓大部分設有60公分寬的垂直纜線架,布線空間不是問題,但不表示管道間可以容納綜合布線所連接的交換機。
  2. 在電機技師設計屋內電信線路時,把綜合布線的骨幹線路納入考慮,在電信用光纖骨幹增加光纖心數供綜合布線使用7,預留機櫃空間供網路交換機放置,以及在PE-PVC電纜內增加線對等。以目前的狀況而言,這一點偶爾做到或完全沒做。
  3. 至於智慧元件擺設位置,可以在建築平面圖放樣後,再請水電工程師從管道間到放樣位置布放水平配管。

施作完成後,要不要審驗這些多出來的線路?其實不是重點,電信線路一定有審驗的作業,在同一條電纜或光纜內心線能夠審驗及格,表示該條電纜是完好的。依經驗法則,同一條纜線內審驗過的心線是好的,其他線路完好的可能性極高。

六、結語

屋內電信網路、智慧建築綜合布線及家庭乙太網路都是基礎建設,三者之間的線路有「一點點的牽連」,但三者的主事者各自獨立。從建設及社經活動的角度切入,是否把這「一點點的牽連」完全去掉或保留,茲事體大,有下列幾個難題:

要去掉時:

要保留時:

本文最後建議,在進行屋內電信配線的規劃施作時,應強調「屋內電信線路網(含ICT)」的布設,並可將智慧建築「綜合布線」的建置,一併納入屋內電信配線相關規範中,如此可免去屋內配線二次設計及施工的困擾,且日後線路維修責任亦可明確劃分。屋內網路設備及電腦硬、軟體涉及ICT之範疇,與本文前述「屋內電信網路與智慧建築的線路關係」一節中,提到的智慧建築「功能指標」,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,在依法進行建築物完工之電信設備審驗時,可切割出來另行審驗檢測,或由主管機關依權責加以把關;至於屋內電信設備的使用空間,則可視該建築物需要的「智慧重點」,於建築物規劃時予以納入設計,以確保屋內資通信品質及安全。

(本文作者為台灣區電信工程工業同業公會電信技術諮詢顧問)

  1. 1IDF的正確名稱應為Intermediate Distribution Frame Room,是一棟大型建築物內的管道間,裡面擺設主配線箱或機櫃。業界普遍以IDF稱之,民國91年101大樓的屋內配線施工時,即如此稱呼。
  2. 2民國95年7月19日,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依「電信法」第38條規定,委託中華民國電機技師公會辦理建築物電信設備、相關設置空間設計審查及完工審驗等業務。16年後(民國111年)台灣區電信工程工業同業公會依「電信管理法」第87條第1項及第2項規定,加入完工審驗的行列。
  3. 3民國50年代後,臺北社區發展快速,10層以上的建築不斷興建,但其內部構造每多忽略電話管道之設計,影響電話之裝置維護甚鉅。當時臺北電話局為促使業主相互配合,以便及時提供服務,特於民國56年訂定「建築物電信配管配線規則草案」,經核准後印送臺灣省建築同業公會及相關電器商業同業公會,籲請通力合作,將電話線路管如同水電,包括在建築設計之內,局方並可義務提供技術支援,但由於此一規則不具法律效力,成效不彰。嗣經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同意,取得正在興建中之各大廈建築資料,分別派員與業主洽商預設電話配管。經電信總局一再向交通部反映提請修法,民國64年終於由內政部召集有關單位研商修訂「建築技術規則」,於第八章增列「電話設備」一節,茲摘錄其條文如下:
    第136條(適用範圍):新建四層以上之建築物,應依本章規定預設電話配管設備。
    第137條( 配管設備):建築物內預設電話配管設備,應包含下列各項:
    • 一、電話線纜用之引進管路及局線專用配線箱。
    • 二、自局線專用配線箱至各層之垂直管路及主配箱。
    • 三、自各層主配箱至各室之配管及必備之配線箱。
    …電信總局據此修訂市內電話規則第四章裝機,增列第23條:「申請裝機地址屬四層以上之建築物者,應依建築技術規則規定預設電話配管設備。
    未依前項規定預設配管設備,或所設不合規定者,電信機構應通知申請人,俟其設妥或經改善符合規定後,始予施工裝設電話」,凡建築大樓未具備電話配管者,得拒絕裝設電話之條文,列入市內電話營業規章。至此多年爭議,終告結束。
  4. 41992, April: Windows 3.1;1995, August 24: Window 95;1996, August 24: Window NT 4.0;1998, June 25: Windows 98;2000, April: WindowsCE 3.0;2001, October: Windows XP;2002, January: Windows CE 4.x;2004, July: Windows CE 5.0;2006, November: Windows Vista;2009,October: Windows 7;2012, October: Windows 8;2015, July: Windows 10;2021, October: Windows 11
  5. 5100公尺是針對電腦,攝影機影像壓縮後變成2~3Mbps,使用網路線連接可超過100公尺,甚至200公尺。
  6. 6請閱「2016智慧建築評估手冊」第26頁到第27頁,表1.7鼓勵項目評估內容、配分原則及送審資料表內,第一項指標「綜合布線」,https://ib.tabc.org.tw/modules/filelist/index.php/main/flist/2
  7. 7如果為了節省成本要使用多模態光纜,非CLE-EL-3600的法定線種,可以請擁有通信線路技術士甲級技術證的人士規劃。

搜尋本期內容

關閉搜尋

分享本文章

關閉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