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卷第1期
中華民國109年2月出刊

關閉章節選單
前往上一章

手機就是帳密 認證一指搞定談電信數位經濟的實踐-線上行動身分認證Mobile ID

文/劉莉秋

去年底參加一場數位經濟討論會議,與會學者認為電信業者手握大量數據,卻不懂如何應用;又近來為5G垂直應用場域政策交鋒,電信業者又被冠以惰於發展創新應用與服務之笨水管罪名。

只是與會的專家學者與政策對話時,又有誰能理解在電信法架構下,電信業是被以準公用事業看待的高度管制特許行業,有多少尚未推出,在送審時便已胎死腹中的創新應用? 又有多少創新應用,苦等著相關部會機關給予合於法規的法律解釋而不可得?

所幸電信管理法劃開了歷史新頁,在即將來臨的5G時代,高度規管的特許時代也即將步入歷史,以創新應用為本的5G時代,打破產業限制,等待著百花齊放的應用被實踐。

今天,我想談一個電信業者努力超過6年,幸而時遇金融科技監理沙盒德政,得以開花結果的大數據應用案例,它見證5G時代裡,跨產業合作的重要性,同時也呼應優勢互補,併肩合作,方能多贏的商業合作模式。

由Mobile Connect標準談起

台灣有超過120%的手機普及率,如能透過手機提供消費者身分認證解決方案,讓應用服務業者(Service Provider)快速地登錄應用及進行交易,將會使數位經濟與應用,更快速發展。GSMA也看到此一趨勢,經過討論2014年提出Mobile Connect標準,就身分認證(Authentication)、交易授權確認(Authorization)、個資提供(Identity)3個面向,建立國際共通標準。GSMA的Mobile Connect標準是一種行動身分認證解決方案,藉由將使用者與手機相互驗證來實現快速登錄網站和應用程式,由於無需特別記住密碼和帳號名稱,可解決多數使用者忘記登錄細節的問題。

目前世界上有超過35個以上國家的電信業者發展Mobile Connect的服務,包括阿根廷、澳洲、德國、法國、芬蘭、西班牙、加拿大、丹麥、瑞典等地,而我國則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整合5家電信業者,提供民眾最完整及安全Mobile Connect應用服務。

國內的Mobile ID服務興起

2012年電信業者便看到Mobile Connect應用服務趨勢,經過1年努力,5家電信業者與悠遊卡公司,終於在2013年通過公平會結合申請案,可惜服務未能開花結果。所幸,2018年為呼應金管會金融科技白皮書,金管會積極奬勵並推動線上應用與認證等相關服務,由臺灣網路認證公司(TWCA)所成立的 TWID 身分識別中心,在2018年11月與五大電信公司攜手合作,提供GSMA標準的Mobile Connect服務,並正式命名為「Mobile ID 行動身分識別服務」,民眾透過手機就可以進行實名認證,無論是電子化政府各項網路便民服務、金融業線上開戶或純網銀開戶的身分識別、金融交易即時確認、甚至是電商平台、遊戲業等所需要的身分識別,都可以透過手機一指搞定。

目前MID(Mobile ID)提供的服務,除個資查驗因受限個資使用之限制尚未開放外,已提供門號身分識別(Authentication)、裝置確認(Authorization)兩項服務,並配合服務業者,於APP或網頁提供不同界面供整合服務。

在服務對象方面,目前限定為本國自然人,且申請月租型門號,於4G網路連線下,輸入欲進行確認的資料(包括:門號、身分證字號等)後,會即時傳送至電信業者的資料進行確認。

MID架構示意圖
圖1MID架構示意圖
資料來源:臺灣網路認證公司
健保快易通中的健康存摺使用MID
圖2健保快易通中的健康存摺使用MID
資料來源:臺灣網路認證公司

未來MID相關應用

雖然2019年1月才推出的MID應用,目前已有多家應用業者導入。以第一家上線的中央健保署健保存摺為例,原本僅提供透過自然人憑證或插入健保卡於電腦上申請會員認證,所有的會員認證程序必須透過讀卡機,在電腦上操作。導入MID後,可由APP端發動MID會員認證,不僅服務平台擴及行動,認證的程序也大幅縮短,用戶在幾秒間即可以完成MID身分認證。

有鑑於行動趨勢已是王道,金融機構也積極向主管機構爭取開放更多業務,所以金融應用將是MID下一步積極推展的領域,國內首件「監理沙盒」實驗案已成功通過,今年應可開啟讓民眾用手機門號線上開戶、辦信用卡、申請信貸,對於剛取得金管會設立許可的純網銀來說也是一大利多。

金管會2018年底也開放國內2,800多萬手機門號的Mobile ID(行動識別碼),作為虛擬通路的實名制認證。未來用手機門號也能在線上進行身分認證後辦理開戶。金管會表示國外已實行「Mobile ID」技術,等待凱基銀行實驗案成功後,將修正電子銀行業務安控基準後,未來各銀行也能開辦此項業務。

此外,電信業者目前線上申辦電信服務,仍只開放符合電子簽章法的認證方式,實務上無法普及,未來希望能比照金管會逐步鬆綁,讓線上申辦電信服務能透過多因子認證方式申請,方有機會大幅提高數位應用的機會,也可提高電信業者網路門市使用率,降低偏鄉消費者臨櫃申辦的不便。

結語

在電信特許的時代裡,又快又穩又全面的網路涵蓋是規管政策的顯學,業者只能埋首建設,現已創下消費者平均每月超過26GB的數據使用量,遠高於全球預估2020年消費者才會達到的每月平均12GB數據使用量,傲視全球。然而,過往當創新應用服務被視為想逃避規管的手段與陰謀時,面對現今貧瘠的應用市場,反成了電信業者又笨又懶的罪證,實難以承受。

2018年電信業者均設立數位轉型辦公室,傳統電信服務市場已悄然消逝,消費者應用市場則花落低度管制及境外的OTT服務業者,我們只有奮起,積極尋求企業合作對象,並向垂直應用服務夥伴招手。

電信法的高度規管的特許時代即將結束,迎來的是多元應用服務為導向的電信管理法,我們期盼NCC(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)儘速成為我們的產業輔導機關,我們希望政府擘畫5G藍圖時,能將電信業者納入產業價值鏈的一員,我們相信電信業者在5G時代具有戰略地位與價值,不該由4G時代的笨水管走向只能成為水管的命運,若果如此,民國86年的電信自由化政策,所謂何來。

(本文作者為台灣電信產業發展協會副秘書長)

調整文字大小 回首頁 瀏覽其他期 NCC NEWS 列印本章節 分享本頁面 開啟搜尋視窗
前往下一章

搜尋本期

關閉搜尋

分享本文章

關閉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