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卷第2期
中華民國108年4月出刊

關閉章節選單
頭條故事HEADLINE
NEWS
自風起雲湧的媒體生態,捍衛我們的收視權面對內外挑戰 英法公廣驅動變革
專欄話題COLUMN
STORY
主宰數位經濟發展的驅動力、OTT掀起驚天眼球大戰影響影音OTT商業經營發展的力量―收視聽衡量機制的建立與稽核
政令輯要PRIORITY
POLICIES
廣電申設、評鑑及換照業務導入線上系統簡介通傳會第一個全程線上申辦系統―「無線與衛星廣播電視事業設立、評鑑及換照線上申辦系統」
通傳展望COMMUNICATION
PROSPECTS
秒懂收音機裡聽到的是節目?還是廣告?淺談廣播節目廣告化、生活資訊與置入性行銷之別
會務側寫NCC
LOCOMOTION
委員會議重要決議
何國華
回首頁

自風起雲湧的媒體生態,捍衛我們的收視權面對內外挑戰 英法公廣驅動變革

Netflix法國訂戶從2014年50萬戶快速成長到2018年的350萬戶,Netflix宣布加碼產製原創在地法語節目策略後,預估2020年有可能達增加到600萬訂戶。此外,Amazon Prime Video法國訂戶也超過100萬,Google、Apple、Facebook也是影響力日增。面對美國OTT平臺業者持續滲透進入法國家戶,法國除了推出Salto(預算約18億元新臺幣左右)影音平臺,法國有識之士也非常清楚影視文化可以左右人民的國家認同,因此寄望整合法國公共媒體力量,確保「文化例外」(cultural exception),對抗美國文化入侵,但是法國公廣本身也面臨資源分散困境與組織變革挑戰。

英國同樣遭遇美國科技巨擘逐步瓜分英國收視人口挑戰,包括BBC總經理湯尼霍爾(Tony Hall)在內的公共廣電高階主管(BBC、ITV、Channel 4、Channel 5、STV、S4C)以「別讓科技巨擘埋葬公共廣電」為題,2018年聯名投書英國衛報,呼籲英國政府修法,確保公廣線性收視和隨選服務。投書中點名美國科技媒體Facebook、Amazon、Apple、Netflix及Google的全球影響力與日俱增,並已威脅到英國公廣。超高速寬頻提供的影音串流服務,以及4G手機滿足觀眾隨選隨看需求,已根本性改變使用者收視習慣,影音服務不再是全國性的內容提供,而是擴大至全球的隨選收視。

Amazon搜尋結果決定了使用者購買行為;Facebook決定了使用者在社群體上的收看內容;Google可以操控網路搜尋結果;Netflix透過演算法推荐系統更大幅度改變收視選擇。當英國觀眾跳過傳統電子節目表時,全球科技巨擘儼然已成為第一線的媒體守門人,正在影響和形塑英法使用者的收視習慣。

不少法國人主張整合公廣資源,這也符合法國總統馬克宏選前政見,希望建立法國影視文化全球影響力;馬克宏上臺後,在「改變法國」政策下,提出應善用公廣每一分錢,正式啟動法國公廣改造計畫,朝向單一媒體集團整併。法國公廣一直以來都是處於變動與不安狀態,每一任法國總統上臺都會進行一次大規模公廣組織變革,馬克宏上臺前即宣示改革法國公廣,建立公廣單一總裁制。

法國公視前身是1949年成立的RTF(Radiodiffusion-télévision française),1964年由ORTF(Radiodiffusion-télévision française)取代,1974年ORTF進行組織變革,重組為包括3家國營電視臺:TF1(Television Francaise 1)、Antenne2和FR3(France Regions 3);廣播電臺Radio France;無線廣播電視傳輸公司TDF(Telediffusion de France)和視聽資料保存的法國國家視聽研究中心Ina(l'Institut national de l'audiovisuel)。1992年,Antenne2和FR3頻道更名為France 2、France 3,採取單一總裁制,處理競頻衝突。F2和F3屬於綜合臺,F2是全國頻道,每天播出24小時,F3多數資源投入地方新聞,總共有25個地方新聞中心,每天有20種版本地方新聞在全國播出。2000年修改《廣播電視法》,TF1改民營,France 2、France 3擔負起公共廣電功能,同時成立法國公視控股公司(France Télévisions-Holding),負責撥付執照費給法國公視,2009年整體市占32.7%(包括F2的16.7%、F3的11.8%、F5的3.1%)。2008年,總統薩科奇(Nicolas Sarközy)上任時曾推動一波變革,限制廣告播出,影響法國公視營運,2009年損失8.23億歐元收入(約280億元新臺幣左右),法國家戶每年116歐元(約400元新臺幣左右)執照費收入也不足以彌補廣告損失。根據法國公視2017年財報,廣告及贊助收入3.7億歐元(約130億元新臺幣左右),較2015年增加8,430萬歐元(約29億元新臺幣左右)

法國公廣由五大類媒體組成:包括電視集團( France Télévisions)、廣播集團(Radio France)、國際傳播(透過廣播和電視觸達全球的France Médias Monde)、兩個合製頻道(Arte、TV5Monde)和兩個國會頻道。整併公共媒體成為單一集團,預估2020年可節省2.5至5億歐元(約87億元至170億元新臺幣左右)支出。

不同於分散式的法國公廣組織形態(執照費年收入約1,371億元新臺幣左右),對比集中式的英國BBC是由16個廣播電臺,9個電視頻道組成的資源集中公廣集團(執照費年收入約1,441億元新臺幣左右),德國是以電視為主的ZDF和以廣播為主的ARD雙元公廣集團(執照費年收入約2,741億元新臺幣左右),中型規模的加拿大公視CBC,則擁有88家廣播電臺、27家電視臺(執照費年收入約280億元新臺幣左右)。支持分散式法國公廣人士指出,分散式可以維持節目多元和創意,但是支持集中式人士,舉BBC等公廣集團為例,強調既不會影響多元節目呈現,更可以減少溝通成本與資源重複。

法國公廣變革四大方向是:組織合併、建立全球數位平臺、節目年輕化及集團單一總裁制。組織變革目的有二個重點,首先是全球媒體生態正進行大幅改變,影音媒體因技術發展、網路與數位平臺使用而改變,法國公廣組織變革是集合公共媒體力量一起合作,期待創造全新的全球性媒體,包括線上、廣播、電視播出平臺向全球傳播法國影視影響力;其次是年輕人的影音行為和收視習慣已經改變,這些人不再看電視,正快速轉移到網路新平臺。

法國提倡文化保護已有30年,這幾年因為美國影視平臺進入,使得法國處於關鍵轉型期,法國不容許美國影視平臺藏身伺服器背後,卻不負任何責任,以致播出內容對法國青少年產生可能的暴力影響,或是播出仇恨言論攪亂法國社會。法國監管機構CSA(法國最高視聽委員會,Conseil Superieur de l'Audiovisuel)規範當中也要求法國公廣在自製比例當中,75%的節目必須委由獨立製作業者,確保呈現多元聲音,所以CSA為掌握公廣各家媒體是否達到配額要求,會全面檢視電視臺播出時數、預算比例和支出比例,充分掌握相關數據。CSA同時進行修法,規範Netflix、Amazon等境外OTT業者,做好影音平臺規範,防止侵蝕法國市場,保護法語和歐洲文化。

美國政府高度保護本國影音產業,積極倡議網路中立性,促成OTT影音平臺串流全球,成為傳播美國文化利器,法國非常清楚影視文化產業重要性,積極管理節目產製,透過CSA複雜的計算公式,將節目納入規範,在節目製作配額部分,播出是沒有門檻限制,無論頻道大小,都會被要求必須播出一定比例法語節目,但是製作部分必須達到一定規模才會受到規範,投資多少金額在節目製作上也是有門檻限制。

法國公廣變革重點之一在文化網路平臺建置,這是以ARTE和Ina為主,兩個媒體長期經營網路平臺,有助法國公廣發揮全球文化傳播影響力。ARTE是1990年10月2日由法德合資成立,出於文化和政治目的,1992年7月2日開播,使命是製播國際文化節目,促進歐洲各民族相互瞭解。法德兩國政府對等出資50%。總部位於法國史特拉斯堡和德國巴登巴登,雙語播出。董事會成員為法德各半,電視臺預算來自德法兩國執照費。ARTE不同時段會有不同節目策略,對於現場節目而言,拍攝相關規範就很嚴格,例如ARTE在法國拍攝自然景觀就會有特殊拍攝要求。ARTE同時在網路節目上也用力很深,目的就是在吸引年輕觀眾。ARTE的節目必須要確保能同時吸引法國和德國的閱聽人,尤其是年輕人,ARTE也必須考量同一時間不能播放相同的節目(電視、網路平臺播放節目策略)

英國簽約收視Netflix、Amazon節目人數持續成長,16- 24歲年輕世代,每周花在Netflix上的收視時間已經超過iPlayer在內的BBC內容服務,花在Spotify上的收聽時間也超過BBC廣播頻道。面對此一發展趨勢,公廣高階主管除了聯名呼籲英國政府修法,保障公廣線性收視,同時確保BBC iPlayer、ITV Hub、STV Player、All 4、My5、S4C Clic透過收費提供隨選服務,確保英國文化和觀眾收視權益,BBC也與競爭對手Netflix進行戲劇合製,英國國內由BBC iPlayer獨家播映,海外則由Netflix與BBC共同規劃布局和分潤。面對全球影視產業變化和5G時代來臨,BBC、Channel4、ITV將整合三方力量,建立大型串流平臺,正面迎戰美國影視大咖。法國公廣面對強鄰壓境,組織變革與整合過程面臨的是組織文化差距和資源綜效質疑,不但可能存在相當的風險,挑戰更是不小。

不只英法公廣進行變革,各國公共媒體面對挑戰和未來發展,也紛紛採取以下策略性做法:

一、善用新科技

法國France 24推出Observers平臺,鼓勵公民上傳影音。荷蘭Blendle、愛爾蘭Kinzen app、美國WNYC Discovery app,也都提供個人化內容列表。荷蘭NOS成立The NOS News Lab,運用新科技改變說故事方式,實驗不同形式說故事能力。

二、尋求人民支持

英國BBC針對執照費和iPlayer未來,匯集公民意見,爭取全民支持,期待政府政策調整。瑞士SRG-SSR執照費、西班牙RTVE抗爭,也都廣徵全民意見。德國ZDF則是調派記者下鄉,蹲點報導偏鄉困境。奧地利ORF推出「公民面對面」,傾聽全民意見。

三、防杜假新聞

新聞是各國公共廣電的核心內容,英國BBC除了進行新聞查核,同時從小紮根,培養學生的新聞素養能力,持續推動英國「School Report」計畫,2018年有1,000所學校加入(年齡介於11-18歲,以中學為主),教導學生如何分辨真假新聞和處理假新聞,提供學生線上素材、教學影片,進入BBC新聞部,認識新聞事實查核。法國France Info推出L'instant Detox臉書現場節目,認識什麼是假新聞。EBU也推出「敏捷新聞室」(Agile Newsroom),透過黑客松形式交換新聞查核技巧和分享經驗。挪威NRK建立新聞事實查核網站Faktisk.no,查核程序公開透明,Faktisk.no已是挪威最成功的新創媒體。

公共媒體上述做法,都是為建立公共媒體可信度積極投注心力,目的是藉由與公民社會的互動與連結,讓全民認識公共廣電與個人利害關係,鞏固公共廣電在新媒體時代的支持力量,達到永續發展目的。

(作者為公視基金會資深研究員)

下一章
調整文字大小 回首頁 瀏覽其他期 NCC NEWS 列印本章節 分享本頁面

搜尋本期

關閉搜尋

分享本文章

關閉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