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卷 第4期
中華民國113年12月出刊
關閉章節選單

編者的話

西元2024年8月,BBC報導Telegram的韓國學校聊天群組中,使用者發布分享深偽(Deepfake)技術製作的色情影像。同月Telegram創辦人在法國被補,法國檢察官辦公室發布新聞稿指出,受調查人涉嫌共謀詐騙、持有兒童色情製品等罪名。

當網路使用成為生活日常,我們享受了便利,但也暴露在許多風險危害之中,本期NCC News從「網路內容防護機構」(Institute of Watch Internet Network, iWIN)對於臺灣兒少網路隱私保護的觀察談起,從不同申訴實例了解兒少使用網路時可能面臨的風險,以及如何避免傷害。另將視角放大,透過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(以下簡稱本會)於民國112年辦理的「網際網路傳播社會調查」,發現臺灣民眾在使用網路過程中,認為政治不實訊息、兒少網路安全及網路霸凌是較為嚴重的問題,希望可以快速處理,但相關行政作為,希望可以透過法官保留以避免濫權。

面對同樣的挑戰,不同國家依其國情需求採行不同做法,在「網路中介平臺內容管制模式最近發展」文章中,可見國際間不同模式,以及臺灣現行法令相關規範。相關的問題或許難有單一解方,因此多方利害關係人參與成為可廣納不同意見的做法之一,本期文章透過分享國際間多方利害關係人的做法,以及「網路內容防護機構」執行情形,分享目前努力的方向。

然而,民眾自身免疫力,其實是面對各類網路風險危害重要的關鍵之一,特別是人工智慧(AI)蓬勃發展的當代,素養的定義該如何調整,值得大家思考。期盼透過本期內容,讓大家思索,如何共同合作,打造一個安全、可信賴的網路環境。

搜尋本期內容

關閉搜尋

分享本文章

關閉分享